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我的感官平時測驗(二)

這次老師是用另一個平台來作,請大家記得上來「玩」測驗!
但是,不要亂猜答案。因為老師可以看得到你的所有答題記錄,亂猜的同學會扣平時成績!


1.先登入你自己的Google帳號(可以從學校的網頁登進去)。

2.再按第二次測驗的網址:joinmyquiz.com


然後,就可以玩了!

明天上資訊課的時候,老師會再教一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先試試。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kahoot的應用

這次的課程是結合學生自行對課文重點的整理後,自行的命題與命題後,以kahoot來作總結性的活動。

教學過程中,學生討論的過程是有趣的,也值得再細緻處理。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是剛開始接觸小組討論的訓練,所以,如何形成共識?如何分工?在這次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孩子互動中有趣的樣子。其中一組,因為分工及討論的模式尚未建立,所以另外用其他時間來跟孩子說明。

討論過程:


討論的記錄:

這是前一節課。
因為是結合公開課,後來是以kahoot來呈現比較多互動的課程。
孩子的動機是高的,但是也因為是第一次使用,所以在操作上也會有一些生澀和問題。這個部分參與的觀察員,也都有發現。值得一提的是,孩子面對自己的命題或寫下的重點被放在課程中,感覺得被重視或激勵的效果有達成。

至於比較高層次的後設認知的學習方法的建構,只能慢慢再觀察了。

公開課的過程: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跳繩教學-2:分解動作

經上次的共同備課,針對個別學生手腳協調性較不佳的部分,同儕提出「分解動作」教學的策略:甩繩至前面,跳。

就目前已實施的班級來觀察(目標為5個個案學生),有4個在老師示範、再個別說明後,就可以完成(分解式完成,到流暢式完成1次)。
另一個觀察目標,容易在甩繩時,同時出現「跳」的動作;另外,「跳」的過程,「往後拉繩」的細部動作,不明顯,所以容易跘到繩子。之後,再針對這兩個部分,再以口頭提示觀察對象進行個別動作。雖說,當場課程節結束後,沒有辦法很流暢的完成1次跳繩,但是在下午的下課時間,進行練習時,就可以完成分開 10次以上的流暢跳繩。

心得:

  • 針對愈低年級,動作的細部分解,更是重要。口頭的提示及示範,以及重覆性的鼓勵及練習,對於協調性偏弱的孩子有較高的助力。
  • 前置的跳躍練習,對於腳部肌肉以及「跳」的動作,是有幫助。
  • 感謝楊老師前來觀課,及課後的分享討論。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1年級的跳繩教學

經過幾次的跳躍訓練(單腳跳,雙腳併跳),以及肌力訓練,終於到了和「繩子」接觸的時候。

上跳蠅是基於對低年級基本能力養成的想法。但,在幾次教學研討過程中,體育專長老師其實蠻不建議直接就切入教學,應該就「腿部肌力」以及「跳躍」能力作基本的訓練。還好有同儕的意見,在基本分解動作的訓練過程,發現一年級的孩子對於「跳」的能力,是需要額外強化的,因此,才會又在跳躍能力上分解成幾項練習活動。

今天發下了跳繩。有了基本的能力,就差「甩繩」和「跳」之間的協調了。
在幾次了練習下(1節課),約有八成的孩子可以順利完成「1次性跳繩」,六成的孩子可以穩定的完成2次以上的跳繩動作。

對於手腳協調的部分,可能下次需要針對個別同學來教學了。



備註:甩繩需留意學生彼此空間的距離,避免跳繩甩到其他同學。

感謝社群伙伴的實質建議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伯努力定律的介紹:吹球遊戲(504.505)

課程告一段落,在休業式前,安排了一些有趣的遊戲式課程,讓孩子能夠從做中學。

教學步驟:

1.觀察火車(捷運)月台上停等線的位置。
2.速度快所造成吸力的觀察(影片)
3.應用說明:「飛機機翼的構造」,「與大車保持安全距離」。

4.介紹吹球遊戲。
  • 製作。
  • 進行吹球競賽:各組為單位,測量個人吹球時,保麗龍球的滯空時間;時間加總為全組成績。分數多者為勝。


學生操作時的剪影: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音箱的體驗

原本課本只有利用單一大小的紙杯來體驗:音箱有擴大聲音效果。透過蒐集不同大小的紙杯(碗),以及材質的不同,體驗到音箱大小與擴大聲音的關係,以及不同材質的音箱所造成的影響。

實驗規劃:


實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