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ZipGrade:修改答題紙(2)

原本只利用ZipGrade處理是非題和選擇題,只是對於其他非選題目無法處理。這個問題,在一天與家裡就讀國中的小朋友聊天時,找到處理的方法。

方法很簡單:把畫卡及手寫部分分開。因為國中的定期測驗是透過讀卡機判讀,手寫的題目另外由老師批閱。因此,把答題紙改為兩半:一半保留原來的答題紙,另一半請學生用手寫。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結合OMR的試題判讀輔助學習診斷(以SP表為例)

當利用ZipGrade來協助判讀測驗後,如何將資料進一步整理分析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ZipGrade本身就有在平台上針對測驗情形,呈現一般性的統計分析,如:個別題目答對率,分數分布…等。但是,如果要針對試題的分析及孩子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解的話,似乎有些不足。
基於日前聆聽新北三峽國小林錦昭老師的分享時提及的SP表應用,覺得是一項不錯的分析工具,因此試著將兩個工具結合起來運用。

SP表基於方便運用,建議除了學術性的文章要先行閱讀及了解之外,可以搭配阿簡的生物筆記網站提供的excel檔來使用,會更簡便(文末有附上連結)

ZipGrade的平台上,可以下載學生的測驗結果,下載standard版本(在Qulizzes頁面,選擇Export as CSV/Standard Format)。

下載後把檔案內的答案(Q的欄位)貼到SP_Excel表的student工作表中。

下載的學生答題資料中,如圖中0101的地方(1是答對,0是答錯)。

把ZipGrade的學生答題資料貼到SP表Excel中。
SP表的工作表中,黃色是題目,如圖中。用不著的題號,一定要刪去,不然分析會錯誤。如:分析的題目只有20題,那麼,黃區20後面的數字都要刪去。
至於座號,就依人數多寡自行增減。



再切到SP表中的answer工作表,把上面的答案,全數改為「1」。再按下「開始分析」,就可以得出試題及學生學習情形的分析。


SP表的分析情形:
學生分析:

試題分析:

至於資料的判讀,這邊就不贅述,請自行參閱相關學習診斷分析的文章。


工具下載: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心智圖式的複習

近期中評量前,複習時個人偏好利用心智圖式的方式,同時也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孩子。

能靠自己記憶中寫畫下來的,就可以算是進到短期記憶了,之後再去對照是否還有沒有寫下來的或是錯誤、不確定的內容(還沒記住的),那個部分就是自己要加強。

目前還是以教師在台上引導,然後直接寫在黑板(有些六年級的孩子會當作重點來抄錄)。下次或許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寫寫看。


六年級聲音單為為例:

五年級太陽觀測為例: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環境音量的檢測(605)

教學內容同604(略)

活動剪影:




學生的分享(依實際檢測結果):

  • 環境音量較高的地方:靠馬路的圍牆邊,下課的走廊,內庭
  • 環境音量較低的地方:605班(只剩導師在),圖書館(只有30幾分貝),圖書館旁的廁所

討論:相同地方,環境音量不同的因素。
  • 檢測時間的不同。
  • 檢測時的現況不同(如馬路邊,是否有車?紅綠燈情形?)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主題式科普閱讀

配合教學內容及進度(六年級的「天氣」單元),把本次新北市科普閱讀計畫結合進來,也是明日閱讀中的主題閱讀的概念。透過平台提供的閱讀文本(氣象觀測的法寶),作為孩子的學習延伸,同時把文章以概念圖的方式整理出重點。

部分學生的作品很有特色,所以花了點時間整理及另外指導,順便幫孩子投稿參賽。但避免影響比賽,孩子們的作品,就等結果公告後再分享了。

優良學生作品:










環境音量的檢測(604)

在備課時,參考嘉義民族國小於行動學習報告的有關環境音量檢測的想法及概念,重新設計一個活動讓孩子去檢測學校內的環境音量。因此教學目標,由原本的認識音量及噪音之外,能讓孩子主動去觀察、透過工具去檢測環境中聲音的變化。學習單的延伸題目,也由學校環境,轉換為家中的環境。


教學步驟:
  • 說明音量的單位(分貝),並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音量。
  • 說明學習單內容及重點。
  • 解說APP的操作方式。
  • 發下平板(一組一台,向學校統一借用。已先安裝「聲級器」APP)
  • 各組討論全組共同地點。
  • 各組各自帶開檢測環境音量(本節活動結束)。

學生活動剪影:










下次待處理課題:

  • 相同地點,為何環境音量會有所不同?
  • 噪音的介定與防治。

自製樂器(605)
















自製樂器(604)

自製樂器,並觀查不同聲音介質因素(長短,鬆緊)對音高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