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也忘了是去吃早餐還是車子保養,看到雜誌上黎智英寫的一篇文章。上頭是其中的一小段。我喜歡裡頭農夫說的那句和作者的感想:「白菌像一個人,每顆與別不同。這世界沒有最好也沒有更好,只有不同。」在學校裡,形形色色的孩子,也應是如此:沒有最好也沒有更好,只有不同。所以,怎麼給不同孩子需要的學習和看待,正是我們要努力的。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給予鷹架和挑戰的教學策略
今天特別把部分指導性的教學,修改為讓孩子探索、嘗試的教學策略。透過嘗試的過程,孩子不僅培養勇於操作陌生介面的能力,同時,給予部分鷹架和挑戰(如何退出幻燈片模式),孩子試出了比課本還要多的操作技巧。
課程子題:win系統中相片檢視器的操作
教學觀察:
1.部分主動性較差的孩子,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班級氛圍),以及同學彼此的分享,也很快的進入狀況。
2.流程:簡單說明/引導嘗試並說明挑戰/學童實作.交流/教師帶領分享/嘗試同學的成功經驗。
教學對象:3年級資訊課/2個班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教師節卡片
自從沒有帶班,且教學對象總落在高年級以後,每年收到教師節卡片的機率根本就很低。
今年帶了四個班的資訊,想不到,班級配合節慶的活動中,居然讓我收了驚喜.....呵
今年帶了四個班的資訊,想不到,班級配合節慶的活動中,居然讓我收了驚喜.....呵
孩子自己做的小狗卡片。只是....我好像沒有教他們畫畫呀...@@
結合學校「教師節啾咪卡」送來的卡片。好可愛。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Plickers應用教學:第2.3次
因為對象是不同班級,對學生而言是第一次。
1.前置作業:完成題目建置(可直接由原來本建置的資料庫中配題)
2.說明要進行了解第一課學習後的「遊戲」。
3.解說如何使用碼卡(這次加上卡片擺置位置的說明:可放螢幕上;不可遮到黑色部分;愈近不會比較容易讀到)。
4.請班長發卡片,老師同時登錄Plickers平台。
5.練習題目施作(2題,第2題特別在平台設定把學生答題的答案設成顯示,以利學生修正/學習)
6.學習評估實作(共4題,並於答題後,逐題再複習)。
告訴學生大致上擺放的位置後,離開座位和卡片被遮著的情形明顯改善(手機端畫面)。
答題過程中,可以有清除填答及重置的選項(手機端畫面)。
讀到碼卡時,手機(平板)端畫面中會閃示讀到人員的姓名。左上方的名冊,也會標示答題情形(白色:未掃入答案或或答;綠色:正確答案;紅色:錯誤答案;灰色:選到沒有的選項)
教學省思:
1.有了一次的教學經驗,在帶領的過程中,流暢許多。平均1題約在20-30秒可以完成。
2.由於互動性高,即時性強,所以學生表現出的參與度也提高。由於預設各班只有四題的學習評估測驗,學生都意猶未盡。
3.左上方的名冊,可以移滑動,看到其他學生的作答情形(上次以為只能顯示14個學生)。不過,無法一次觀察到全部,所以還是有些不方便。
4.使用過程中,還是有出現相機突然發生模糊畫面(無法對焦)的情形。目前只能先行退出該題,重新進入來解決。
5.部分學童掃不進答題情形時,發現先移至其他同學(掃別區),再回來掃描,效果會比一直對著該區的某個學童的效果好。
小朋友覺得上課很開心,老師不知覺也開心了~
新的plickers碼卡
重作了碼卡,但就像擔心的一樣,會反光。特別是在電腦教室授課,所以情形有點明顯。
還好的是,掃碼卡時略移動一下,讀碼的情形還算不錯。
耗損的情形有改善,目前不同班級個別使用了1次(共2次),回收後,卡片的情形算不錯。
還好的是,掃碼卡時略移動一下,讀碼的情形還算不錯。
耗損的情形有改善,目前不同班級個別使用了1次(共2次),回收後,卡片的情形算不錯。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第一次的plickers
原本應用的想法在於得到個別學童的成績,以解決進行測驗時的費時情形。不過,在評估平台及手機APP的功能後,發現plickers偏向以評估整體班上的學習情形為主(學習前的能力評估,或學習後的成效評估),對於個別化學習成績目前尚沒有累計題目為試卷、計算為分數的功能。
因為怕孩子操作上不熟,所以還先練習了兩個測試用題目。
而自己也不太熟悉操作方式,所以一開始也頓頓的,也忙到沒有法子從手機擷畫面。
教學流程:(註:已事前建置妥題庫)
1.說明要進行一個遊戲。
2.介紹答題(翻卡)的方式。
3.開啟plickers平台(應在事前開啟、登錄完成,以增加教學流暢)。
4.練習(2題)
5.第一課教學後評估(逐題看答及複習)
教學省思:
1.卡片並非要靠近手機才容易辨視,太近反而不易讀取。重點是:孩子的手不能遮到讀碼。
2.手機螢幕太小(5吋),且只能放直的來掃(或許下次可以找一台平板來試)。
3.掃太久,螢幕會暗掉(要再試著找找有沒有額外需設定的地方)
4.單純用影印紙印出的讀卡,耗損情形較嚴重(護貝?硬卡?)
5.整體而言,學童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及參與(對於幾位不易掃描完成的學童,多次後會顯得失去熱度)
施測後的評估分析
個別題目的答題狀況
因為怕孩子操作上不熟,所以還先練習了兩個測試用題目。
而自己也不太熟悉操作方式,所以一開始也頓頓的,也忙到沒有法子從手機擷畫面。
教學流程:(註:已事前建置妥題庫)
1.說明要進行一個遊戲。
2.介紹答題(翻卡)的方式。
3.開啟plickers平台(應在事前開啟、登錄完成,以增加教學流暢)。
4.練習(2題)
5.第一課教學後評估(逐題看答及複習)
教學省思:
1.卡片並非要靠近手機才容易辨視,太近反而不易讀取。重點是:孩子的手不能遮到讀碼。
2.手機螢幕太小(5吋),且只能放直的來掃(或許下次可以找一台平板來試)。
3.掃太久,螢幕會暗掉(要再試著找找有沒有額外需設定的地方)
4.單純用影印紙印出的讀卡,耗損情形較嚴重(護貝?硬卡?)
5.整體而言,學童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及參與(對於幾位不易掃描完成的學童,多次後會顯得失去熱度)
使用一次後的軟卡,部分出現嚴重的耗損。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準備一項新嘗試
隨著媒體工具的發展,資訊工具愈形隨身化及個別化,尤其是手機(或平板)與APP的交叉組合,讓資訊與教學的共舞模式獲得空前的解放。
之前在《Plickers!零成本超簡易的紙本IRS即時反饋系統》在篇網路介紹中,看到Plickers這個APP及網路教學平台。原本就想試,這個學期剛好教學同年級的4個班級,而且又是屬於部分資訊概念及操作各半的內容,教學結合上評估起來應該蠻適切的。於是,想動不如行動!!
呵呵,先完成平台的班級及學童名單建置、手機上的APP安裝。
之前在《Plickers!零成本超簡易的紙本IRS即時反饋系統》在篇網路介紹中,看到Plickers這個APP及網路教學平台。原本就想試,這個學期剛好教學同年級的4個班級,而且又是屬於部分資訊概念及操作各半的內容,教學結合上評估起來應該蠻適切的。於是,想動不如行動!!
呵呵,先完成平台的班級及學童名單建置、手機上的APP安裝。
網路平台上的班級及名單建置
手機上的班級列表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3年級的資訊課
這幾年總是教高年級電腦,今年帶了4個班三年級的資訊課。
早期資訊課曾經一年級就上,自己也經歷過那種比手畫腳的日子。畢竟當年電腦設備沒那麼普遍,孩子年紀也小吧。
上了兩個班,發覺:孩子對基本的概念認識增進許多。
似乎兩節課下來,孩子還能進入學習狀況。
教學策略:
1.具體化陳述:硬體(可用手摸得到)與軟體(無法用手摸得到)的區辨。
2.遊戲精熟:透過過關遊戲認識常見硬體。
早期資訊課曾經一年級就上,自己也經歷過那種比手畫腳的日子。畢竟當年電腦設備沒那麼普遍,孩子年紀也小吧。
上了兩個班,發覺:孩子對基本的概念認識增進許多。
似乎兩節課下來,孩子還能進入學習狀況。
教學策略:
1.具體化陳述:硬體(可用手摸得到)與軟體(無法用手摸得到)的區辨。
2.遊戲精熟:透過過關遊戲認識常見硬體。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104學年度的迎新
重回了輔導,開學的第一天,便是迎新的重頭戲。
今年的迎新,保留了既有的敲響「智慧鑼」活動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禮物,延續了走「獨立橋」關卡,在梅君的規劃及巧子的協助下,有了「以筆代毛」的拔智慧毛活動。
謝謝咱們輔導大臣的事前準備及當天活動的主持。
今年的迎新,保留了既有的敲響「智慧鑼」活動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禮物,延續了走「獨立橋」關卡,在梅君的規劃及巧子的協助下,有了「以筆代毛」的拔智慧毛活動。
謝謝咱們輔導大臣的事前準備及當天活動的主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