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Plickers應用教學:第2.3次

因為對象是不同班級,對學生而言是第一次。

教學流程(修正):
1.前置作業:完成題目建置(可直接由原來本建置的資料庫中配題)
2.說明要進行了解第一課學習後的「遊戲」。
3.解說如何使用碼卡(這次加上卡片擺置位置的說明:可放螢幕上;不可遮到黑色部分;愈近不會比較容易讀到)。
4.請班長發卡片,老師同時登錄Plickers平台。
5.練習題目施作(2題,第2題特別在平台設定把學生答題的答案設成顯示,以利學生修正/學習)
6.學習評估實作(共4題,並於答題後,逐題再複習)。

告訴學生大致上擺放的位置後,離開座位和卡片被遮著的情形明顯改善(手機端畫面)。

答題過程中,可以有清除填答及重置的選項(手機端畫面)。

讀到碼卡時,手機(平板)端畫面中會閃示讀到人員的姓名。左上方的名冊,也會標示答題情形(白色:未掃入答案或或答;綠色:正確答案;紅色:錯誤答案;灰色:選到沒有的選項)


教學省思:
1.有了一次的教學經驗,在帶領的過程中,流暢許多。平均1題約在20-30秒可以完成。
2.由於互動性高,即時性強,所以學生表現出的參與度也提高。由於預設各班只有四題的學習評估測驗,學生都意猶未盡。
3.左上方的名冊,可以移滑動,看到其他學生的作答情形(上次以為只能顯示14個學生)。不過,無法一次觀察到全部,所以還是有些不方便。
4.使用過程中,還是有出現相機突然發生模糊畫面(無法對焦)的情形。目前只能先行退出該題,重新進入來解決。
5.部分學童掃不進答題情形時,發現先移至其他同學(掃別區),再回來掃描,效果會比一直對著該區的某個學童的效果好。

小朋友覺得上課很開心,老師不知覺也開心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