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第一次的plickers

原本應用的想法在於得到個別學童的成績,以解決進行測驗時的費時情形。不過,在評估平台及手機APP的功能後,發現plickers偏向以評估整體班上的學習情形為主(學習前的能力評估,或學習後的成效評估),對於個別化學習成績目前尚沒有累計題目為試卷、計算為分數的功能。

施測後的評估分析

個別題目的答題狀況


因為怕孩子操作上不熟,所以還先練習了兩個測試用題目。
而自己也不太熟悉操作方式,所以一開始也頓頓的,也忙到沒有法子從手機擷畫面。

教學流程:(註:已事前建置妥題庫)
1.說明要進行一個遊戲。
2.介紹答題(翻卡)的方式。
3.開啟plickers平台(應在事前開啟、登錄完成,以增加教學流暢)。
4.練習(2題)
5.第一課教學後評估(逐題看答及複習)

教學省思:
1.卡片並非要靠近手機才容易辨視,太近反而不易讀取。重點是:孩子的手不能遮到讀碼。
2.手機螢幕太小(5吋),且只能放直的來掃(或許下次可以找一台平板來試)。
3.掃太久,螢幕會暗掉(要再試著找找有沒有額外需設定的地方)
4.單純用影印紙印出的讀卡,耗損情形較嚴重(護貝?硬卡?)
5.整體而言,學童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及參與(對於幾位不易掃描完成的學童,多次後會顯得失去熱度)


使用一次後的軟卡,部分出現嚴重的耗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